精選文章|

UGC逐漸成創業主流 新創如何獨創新局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新創產品形態引入了UGC,社區型產品自不必說,大量的非社區型產品也在追這個主流,尤其是工具類(低黏著度、使用時間短)、電商類(低頻,非剛需)產品。之所以各類產品前所未有的重視起UGC,無外乎於UGC之於產品的附加價值:

1、從產品的核心目標看, UGC是提升用戶活躍度、增加產品粘性的方法

首先有過UGC行為的用戶普遍留存率高,這部分留存一方面來自用戶自然留存,另一方面來自產品召回(通過點讚,回覆,被加入精選等系統通知),對於​低頻應用場景、缺乏用戶忠誠度的產品來說,UGC便是一種很好的提升粘性、拉動活躍的手段。

對於這一層UGC的價值有幾個可量化的數據指標:

一級指標:用戶的留存、日活
二級指標:用戶停留時長
三級指標:UGC數量、質量、互動量

這裡的用戶不單單是生產內容的用戶,也包括了參與UGC互動行為,以及消費UGC的用戶。數據表明,後兩者用戶的留存率也要高於無任何相關行為的普通用戶。

2、從內容生產的角度來看,相比於PGC,UGC有幾個顯著的優點:

PGC vs UGC

在PGC之外形成更高效率、低成本的內容補充,讓產品看上去更豐滿;

滿足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參與感的訴求,從產品訊息(或功能)的消費者(或使用者)變成生產者和參與者,這種參與感的設計拉近了用戶與產品距離,讓產品有了人性化的溫度;

對於電商類產品來說,UGC對於消費決策更可信;商品評價和商品詳情頁,我們通常更相信前者,即使有可能是刷單的結果;

除此之外,UGC也是產品和用戶互動,收集用戶需求的一個很好的渠道。用戶尤其是核心用戶可以貢獻很多有價值的建議和想法,有時稍加引導,就能挖出不錯的產品需求和營運靈感。

基於以上價值,UGC漸成產品標配,也就不難理解了。UGC落地到內容形態上有文字、圖片、音樂、音頻、影片等,落地到產品形態上,按照生產成本從輕到重依次為:

1、評論:文章評論、商品評價、課程留言
2、話題:熱門話題、主題征文、話題廣場
3、問答:問答社區、一對一諮詢、一對多問答直播
4、社區: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組建的用戶集群

UGC產品的核心營運驅動力

UGC產品有三個衡量健康度的指標:內容更新頻率、內容質量、用戶之間的深度互動。這三點共同構成一個成功的UGC產品的氛圍基礎。並且,內容質量的重要性一定是高於其它兩點,因為它將建立UGC的核心壁壘,幫助產品實現更多價值。

UGC產品營運方法重要法則

一、內容更新頻率

內容更新頻率也即內容的數量、產能,內容更新頻率高,意味著用戶每次進來都能看到不一樣的新內容,感受到UGC所構建起來的小型生態社區是活躍的、充滿人氣的,這部分可以通過調整產品分發的邏輯,充分調動存量內容的展現,但主要取決於用戶是否願意持續生產新內容。

二、內容的質量

內容質量體現一個UGC產品的調性,顯性內容決定論認為,顯性內容會建立產品的形象氣質,進而影響用戶的創作與互動行為,這叫“群眾”。除了為你的產品設置“公共展示”與“強力推薦”等顯著的推廣位,讓優質用戶與優質內容充滿推廣位,還要幫助用戶提升內容創作能力,讓用戶的“質量”得到成長。

1、定義內容標準,做好用戶教育:定義什麼才是符合產品和用戶定位的內容,什麼才是可以得到推薦的優質內容,並在用戶註冊時或第一次發表內容的時候就告知用戶,標準最好是產品和營運共同討論得出,並結合數據、用戶反饋動態優化。

2、內容審核:內容審核分為機器審核和人工審核;機器審核即通過技術手段識別內容中的違規訊息,前端不展示;文字內容有通用的關鍵詞庫,圖片、聲音頻識別技術也漸趨成熟,例如快手的圖像識別技術在影片內容的標簽化及鑒黃鑒暴等方面有著領先的應用,提升了審核效率;但機器審核無法完全代替人工審核,各UGC短影片平臺都在廣而告之似的擴招內容審核員,成為和網路共生的一種新職業;

3、推薦分發:社區的調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分發決定的,你看到的內容取決於產品和營運想讓你看到的,也傳達了平臺對於內容的態度。推薦包括算法和人工兩種;

算法推薦:一方面,限制低質內容的曝光率;另一方面,優質內容分發加權;優質內容在數據上的定義,如點讚、收藏、分享、評論回複等用戶反饋數據,以及內容本身的訊息量和豐富度如字數多少、是否有圖片、影片時長等,還有些不可量化的成分則需要輔助人工判斷推薦;

人工推薦:由營運人員通過對好內容的主觀判斷,管理核心流量推薦位的內容露出;一種是對算法誤判的內容調整推薦權重,低質內容降權(降低排序/取消推薦),優質內容提權(加入推薦/提升排序);另一種是結合營運需求,提升定向內容的曝光;推薦位通常包括首頁訊息流、Banner、專題等;

4、優質內容生產者紅利:UGC用戶有強烈的被關注、被認可的需求,因此對於UGC用戶的紅利,有流量紅利方式:

三、用戶之間的深度互動

UGC以內容為主,內容鋪墊調性,互動支撐活躍,互動多了就靠近社群。社群有輕社群和重社群,點讚、關注、評論、贊賞都在輕社群之列,私訊、加好友、群聊屬於重社交,一定的社交互動可以讓用戶有沈默成本,提升用戶黏著度。輕社交應當有,重社交因為會對用戶造成訊息打擾,且削弱內容調性本身,慎重做成產品功能,營運上可以視需求兼而有之。

產品上:

1、優化交互體驗,提供操作便利:將點讚、關注、評論、贊賞等交互功能落在一級頁面,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采取按鈕吸底或側邊懸浮等固定展示形式,起到一定的暗示引導作用;

即刻訊息流露出“熱評”

2、培養機器“路人甲”:僵屍粉、機器點讚、虛假的直播人氣,雖然不可持續,但在種子期和成長期確實非常管用,可以解燃眉之急;現在也有不少平臺也在用機器偽裝真人“捐贈”,需承擔一定的成本,通常單次捐贈金額不會太多,而且會設置提現門檻,但效果卻是,用戶認為自己有了“忠粉”,繼而UGC動力大增,咳,產品套路深起來真的不比營運差;

營運上:

1、活躍用戶社群營運:簡書在網站、App之外,建立了眾多微信群聚合同一專題下的活躍用戶,如讀書群、出版群、寫作群,也有不少活動群,這批興趣相近的用戶借助微信群更方便交流,互加好友強化關系鏈,同時繼續為簡書貢獻高活躍和基於“微信好友”關系的高頻互動;

2、互動紅利活動:基於提升互動目的,組織類似“集贊”、“拉票”、“好友pk”等活動,配合有吸引力的獎品紅利,簡單粗暴,行之有效;

3、組織線下活動:如粉絲見面會,營運線下活動,為用戶創造真實空間裡的互動,提造更深度的社群關係,將會反哺產品內的互動強度;

當然,以上很多產品和營運策略基本已經成了老生常談的標準配置,但執行細節以及創新的方式則是體現營運差距的地方。方法論雖然多,也不是需要全部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實操過程必然需要結合產品內容形態、資源多寡量力而行。

每一個UGC內容形態(評論、話題、問答、社區),也都有自己的營運差異,完全可以單獨成文展開更具體的討論,那就留到日後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Close Search Window